业界应该清醒:药是做给患者用的,不是做给资本看的。
来自中国的创新药,最近接连受到FDA审批的炮火。
16日上午金斯瑞生物(01548.HK)发布公告,其下传奇生物的CAR-T产品LB1901的1期临床试验已被FDA邮件通知暂停进行。
前有信达PD-1信迪利单抗被14:1否决,如今又有CAR-T暂停临床,短期密集的消息,让国内创新药企对FDA的态度变得怀疑而恼怒。
原本说好的,敞开大门欢迎大家都来,结果大家申请费也交了,最后却临时变卦?肯定是怪FDA。
排在后面的,还有君实等企业。他们在围观别人命运的时候,是否也会顾影自怜:中国的创新药到底输在哪里?
信达(01801.HK)的PD-1是中国企业成果第一次摆上ODAC会议,结果不算好,和当初的预期相去甚远。
在2019年4月美国肿瘤研究协会的年会上,FDA肿瘤学卓越中心的主任Richard Pazdur发话:“FDA愿意接受只含中国临床试验数据的注册。”
这可以算是中国密集上马PD-1的原因之一:FDA在海那边向中国企业招手,明确将给予新药报批上的便利,允许使用中国本土的数据,这大大降低了做临床研究的成本。
但其实主任说接受中国数据时,还有一个前提:If it is good quality。
换句话说,FDA欢迎的是中国“符合FDA标准”高水平的“尖子生”,不是你自认为的“尖子生”。
信达生物大概是没看见这句话,它交给FDA的申报材料,完全称不上一份高质量的数据。
为了赶进度,信达采用了“无进度生存期”(PFS)作为主要研究终点。PFS是指患者从开始治疗到疾病出现进展的时间跨度,即老百姓俗称的“控制住”的时间。
但在美国,至少在非小细胞肺癌这个病上,绝大部分参考的是总生存期(OS),K药也是。
OS就是用了药也控制不住后,看患者到底能存活多久。很显然,OS要比PFS做研究的耗时要长一些。
另外一方面,信达甚至根本没有好好准备这次FDA的申报。
在2月11日的听证会上,美国国家卫生研究中心主席戴安娜就说:“申请者根本就没有向FDA咨询过试验设计问题,也没寻求过指导。”她认为,试验中包含了一组不具代表性的患者。
FDA的专家们有些生气,大概他们没见过比自己还傲慢的。
就连14:1中那位唯一投了支持票的专家也说:“我们明明有更好的数据。你让北美的医生怎么拿ORIENT-11的结果去说服患者用药?”
所以专家们最终的意见是:补充做临床试验。
这几乎意味着信达PD-1赴美上市的完全失败:信达可能不得不和K药做对比试验,而不是仅仅加几组北美患者那么简单。
FDA对于企业打着【某某药正申请FDA临床某期试验】的旗号搞营销,一直怀着很复杂的心情。一方面这是对FDA全球行业地位的不断强化,另一方面,一些企业肆无忌惮、大张旗鼓的“碰瓷”早已让FDA心怀不满。
这次对于中国创新药企先下手为强的“钓鱼式执法”,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“请君入瓮”,让你花人花钱花时间,增加沉没成本,然后给你一个“NO”。熟练运用游戏规则,把想投机的企业一网打尽。
信达生物的创始人俞德超是美籍华裔,浸淫医药行业也有30年,如果不是混日子的话,对FDA按理说应该是熟悉的。
就算信达不了解FDA,作为共同申报者的礼来可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企业,而且2013年就开始介入信达PD-1的投资和研究。
巧合的是,在创办信达之前,俞德超自称在康弘药业(002773.SZ)开发的眼科用药康柏西普,在2021年初申报FDA时也遭遇全球多中心临床失败的尴尬。
2021年3月,康弘药业发现,在用康柏西普治疗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中,一半以上的参与者用了这个药后视力没什么变化。
这和此前的临床研究结论差别很大,这么多患者用了药之后竟然没效果,有的反而还恶化了。
康弘也绷不住了,终于在2021年4月初宣布,彻底停止康柏西普的全球临床。曾被寄予厚望的核心产品、公司苦心经营多年的康柏西普就此“出海”梦碎。
几次出现状况后,业界都出现了一种酸酸的论调,认为中国创新药动了美国医药行业既得利益者的奶酪。
因为如果国产药能批准进入美国市场,“价格鲶鱼”将打破跨国药企的垄断。信达的合作方礼来就是这么说的:“PD-1获批后价格比美国市面价低40%。”
但低价不总是能抢占市场,中国的医保价格谈判是最好的试金石。
2020年,没降价、没进医保的K药在中国卖了24.1亿,2021年默沙东中国区业务增长了60%,主要来自K药;2021年末,康柏西普的医保价格又降了近20%,但公司最新公布的市场占有率为40%,竟比2020年时还有所下滑。
咱也不知道外企是怎么卖药的,反正中国的购买能力不如美国强,市场局面尚且如此,凭什么认为价格战就能在美国取得成功?
而且FDA可能真的是中国的一面镜子。康柏西普全球临床终止后,其在国内申报的RVO适应症也被两次要求补充材料,一再暂停。
过去几年医药行业“创新”太容易,给了外界错觉,认为国产药能横扫欧美?拿不出扎实过硬的产品,才是“出海艰难”的根本原因。
经历2021年下半年医药板块的整体下滑,大部分投资者对医药股失去了信心。资本的推动让国内医药界经历了这一轮莫名躁动,在两年时间里,眼看着中国创新药行业欣欣向荣,又眼看着大楼一栋栋塌下。
我们鼓励创新,步子可能会迈得大一点。但业界应该清醒:药是做给患者用的,不是做给资本看的。
资本可能会假装看不懂你的投机取巧,但是FDA懂。
好消息是,国内的审批也在从严。
2021年CDE发布《生物类似药相似性评价和适应症外推技术指导原则》,以抗VEGF的生物类似药为例,国际上已经把视力和眼底结构的变化作为同等重要的标志,相信国内审评标准很快就会达到欧美同一水平线上。
对于当下最热门的肿瘤药物,CDE也开始强调临床价值导向,今后无论多么fast follow,也不再鼓励重复“创新”,这些都是好的趋势。
中国有句古话:“棍棒”才能出孝子,“惯”大的大多不成材。
出海折戟,带来的疼痛只会是一阵。长远来看,更严格的环境才是对中国医药行业强大的基础。FDA虽然光芒不像从前,甚至还夹杂着一些阴暗,但对中国医药行业的示范意义仍然存在。